今天我打破了自己逛博物館的紀錄。
早上,在寄宿的親戚家裏吃了點早餐,便乘地鐵到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。我上一次到 The Met 是 ... 大學第二年吧,記憶中 The Met 挺大,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展品,但我對它整體沒有太深的印象。相對來説,MoMA 的主題(現代美術)突出得多,所以我上兩次到紐約來都只逛 MoMA。
一抵達博物館,我參加了一個叫 "The Museum Highlights" 的 guided tour。領隊的是一名中年貴婦,而同隊的十多個觀光客絕大部分都超過五十歲,所以大家都很守秩序。令我喜出望外的是,博物館容許參觀者不用閃光燈的拍照(除了某幾個展廳以外),於是我可以一邊聽講解、一邊前後左右的拍照。而領隊帶我們看的都不算是 The Met 最著名的收藏,但都是很有代表性、非常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,更會把我們帶到平常不會踏足的展廳。
比如這個 Bernini 的 Bacchanal: A Faun Teased by Children (ca. 1616–17)。當時 Bernini 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,但這件作品已經展露了他未來的驚人成就(如 The Ecstasy of St Theresa) 的端倪。
另外一個令我驚嘆不已的,是 John Vanderlyn 的 The Palace and Gardens of Versailles (1818–19)。在當時的社會,panorama 是一種流行的室内裝飾,可惜 Vanderlyn 在生之年都未能把這個作品賣掉賺錢,只能把它到處巡迴展覽。後來,The Met 收到這件作品,便特地建了這個橢圓形房間,將它一段一段重新裱起來。我一進這個房間便認出這是凡爾賽宮的花園,因為 panorama 的形式把凡爾賽宮磅礴的氣勢表露無遺。
當參觀團解散後,我就自己按著地圖到處走。
The living room from Francis W. Little's summer residence,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。Wright 固然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建築師,但以往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從書本和照片得來。這次在博物館内乍遇大師活生生的作品,以木頭爲主的傢俬、雅致而又有線條美的擺設、加上秋日溫煦的陽光,這個起居室只欠一對夫婦,坐在窗前喝杯咖啡,閒談家常的瑣事。
走得有點累了,便到天台的公園去,看蔡國強的 Transparent Monument(照片中,藍天下稍暗了的長方形)。一塊透明的膠版,地下陳列著幾隻死鳥,我也不敢太仔細的看。在天台的盡頭,有兩隻這樣的鱷魚:
也是蔡國強的作品,叫 Move Along, Nothing to See Here,背部插滿機場保安沒收得來的利器,在明媚的陽光下,在曼克頓上空耀武揚威。
前面一大片的樹是名聞遐邇的 Central Park, 是我最喜愛的公園。它的 landscape architect 是 Frederick Olmsted(side note: 他在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佔挺重要的角色)。他對公園的理解是一個大眾化的、有機的一個環境,而 Central Park 就是這個概念化身。所以公園裏有車路、緩跑徑、餐廳、球場等等讓大眾享受的設備, 但都融入了公園的環境,沒有突兀的感覺。而且儘管 Central Park 有很多樹,裏面的地理跌宕有致、有山有水,比起倫敦的 Hyde Park 鋪天蓋地的綠有所不同。左邊的是第五大道,聳立著一些世界上最貴的高級住宅。
接下來去看現代的美國 Pop art。The Met 的收藏品,可能比較集中吧,都比MoMA的容易消化。比如這個 Roy Lichtenstein 的 Stretcher Frame with Cross Bar III (1968),就真是 literally 把藝術翻轉來看,很有趣。
走著走著,到了 Cézanne to Picasso: Ambroise Vollard, Patron of the Avant-Garde 的展廳。Vollard是一個近代極有影響力的一個 art dealer,把從 Cézanne 到 Picasso 這一輩的「新潮」畫家捧上天,自己也發了大財。這個展覽把很多經過他手賣出去的作品集合起來,連 Cézanne、Van Gogh、Gauguin、Picasso 等殿堂級大師的作品都平均每人有五幅以上,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盛會。尤其是畫旁的 caption 寫得有血有肉,比如是 Vollard 怎樣忽略了這個作品、錯以超「低」的價錢賣出,或者是畫家如何等著這幅畫的收入開飯,都令觀衆對作品的背景、它流傳的歷史、以及對 Vollard 這個人的認識都很有幫助。可惜展館内不容許拍照,所以不能在此跟大家分享。
看完 Vollard,已經是晚上七點多。由下午兩點多抵達開始,我已經差不多不停的走了五個小時。我到羅浮宮、大英博物館等都只能撐兩個小時!雖然還有很多很吸引的展館都未看,如 Asian art、Renaissance art、Medieval art、Photography等。但肚子餓得呱呱叫,腿又痠,脖子也讓沉重的「手袋」弄得酸疼。(門口 cloak room 的大叔說他們不能儲存女士的手袋,我說我的是messenger bag,而且「It's very heavy! Please take it!」他還是笑著說不。)
是歸家的時候了。
早上,在寄宿的親戚家裏吃了點早餐,便乘地鐵到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。我上一次到 The Met 是 ... 大學第二年吧,記憶中 The Met 挺大,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展品,但我對它整體沒有太深的印象。相對來説,MoMA 的主題(現代美術)突出得多,所以我上兩次到紐約來都只逛 MoMA。
一抵達博物館,我參加了一個叫 "The Museum Highlights" 的 guided tour。領隊的是一名中年貴婦,而同隊的十多個觀光客絕大部分都超過五十歲,所以大家都很守秩序。令我喜出望外的是,博物館容許參觀者不用閃光燈的拍照(除了某幾個展廳以外),於是我可以一邊聽講解、一邊前後左右的拍照。而領隊帶我們看的都不算是 The Met 最著名的收藏,但都是很有代表性、非常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,更會把我們帶到平常不會踏足的展廳。
比如這個 Bernini 的 Bacchanal: A Faun Teased by Children (ca. 1616–17)。當時 Bernini 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,但這件作品已經展露了他未來的驚人成就(如 The Ecstasy of St Theresa) 的端倪。
另外一個令我驚嘆不已的,是 John Vanderlyn 的 The Palace and Gardens of Versailles (1818–19)。在當時的社會,panorama 是一種流行的室内裝飾,可惜 Vanderlyn 在生之年都未能把這個作品賣掉賺錢,只能把它到處巡迴展覽。後來,The Met 收到這件作品,便特地建了這個橢圓形房間,將它一段一段重新裱起來。我一進這個房間便認出這是凡爾賽宮的花園,因為 panorama 的形式把凡爾賽宮磅礴的氣勢表露無遺。
當參觀團解散後,我就自己按著地圖到處走。
The living room from Francis W. Little's summer residence,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。Wright 固然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建築師,但以往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從書本和照片得來。這次在博物館内乍遇大師活生生的作品,以木頭爲主的傢俬、雅致而又有線條美的擺設、加上秋日溫煦的陽光,這個起居室只欠一對夫婦,坐在窗前喝杯咖啡,閒談家常的瑣事。
走得有點累了,便到天台的公園去,看蔡國強的 Transparent Monument(照片中,藍天下稍暗了的長方形)。一塊透明的膠版,地下陳列著幾隻死鳥,我也不敢太仔細的看。在天台的盡頭,有兩隻這樣的鱷魚:
也是蔡國強的作品,叫 Move Along, Nothing to See Here,背部插滿機場保安沒收得來的利器,在明媚的陽光下,在曼克頓上空耀武揚威。
前面一大片的樹是名聞遐邇的 Central Park, 是我最喜愛的公園。它的 landscape architect 是 Frederick Olmsted(side note: 他在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佔挺重要的角色)。他對公園的理解是一個大眾化的、有機的一個環境,而 Central Park 就是這個概念化身。所以公園裏有車路、緩跑徑、餐廳、球場等等讓大眾享受的設備, 但都融入了公園的環境,沒有突兀的感覺。而且儘管 Central Park 有很多樹,裏面的地理跌宕有致、有山有水,比起倫敦的 Hyde Park 鋪天蓋地的綠有所不同。左邊的是第五大道,聳立著一些世界上最貴的高級住宅。
接下來去看現代的美國 Pop art。The Met 的收藏品,可能比較集中吧,都比MoMA的容易消化。比如這個 Roy Lichtenstein 的 Stretcher Frame with Cross Bar III (1968),就真是 literally 把藝術翻轉來看,很有趣。
走著走著,到了 Cézanne to Picasso: Ambroise Vollard, Patron of the Avant-Garde 的展廳。Vollard是一個近代極有影響力的一個 art dealer,把從 Cézanne 到 Picasso 這一輩的「新潮」畫家捧上天,自己也發了大財。這個展覽把很多經過他手賣出去的作品集合起來,連 Cézanne、Van Gogh、Gauguin、Picasso 等殿堂級大師的作品都平均每人有五幅以上,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盛會。尤其是畫旁的 caption 寫得有血有肉,比如是 Vollard 怎樣忽略了這個作品、錯以超「低」的價錢賣出,或者是畫家如何等著這幅畫的收入開飯,都令觀衆對作品的背景、它流傳的歷史、以及對 Vollard 這個人的認識都很有幫助。可惜展館内不容許拍照,所以不能在此跟大家分享。
看完 Vollard,已經是晚上七點多。由下午兩點多抵達開始,我已經差不多不停的走了五個小時。我到羅浮宮、大英博物館等都只能撐兩個小時!雖然還有很多很吸引的展館都未看,如 Asian art、Renaissance art、Medieval art、Photography等。但肚子餓得呱呱叫,腿又痠,脖子也讓沉重的「手袋」弄得酸疼。(門口 cloak room 的大叔說他們不能儲存女士的手袋,我說我的是messenger bag,而且「It's very heavy! Please take it!」他還是笑著說不。)
是歸家的時候了。
2 comments:
I like the crocodile and the panorama. Do you go to NYC all the time?
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've been to NY quite a number of times, mostly because I like this city a lot. Minghon and I went there in July this year for vacation, and again in October for a relative's wedding. The 16-hour flight is becoming more unbearable to me though.
Post a Comment